●胡家友 牛庆怀 本报特约记者 刘培胜
素有“五省通衢”、战略要地之称的江苏省徐州市,是一座历经革命风雨洗礼的城市,历来有着尚武拥军的优良传统。
岁月流逝,薪火相传。市长曹新平自2006年兼任市国动委主任以来,始终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推进国防动员建设,真情系国防,倾力固长城,用自身行动书写了建功国防动员工作的新篇章。徐州市连续第六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军分区先后被总部、军区表彰为全国民兵预备役政治工作先进单位、装备管理先进单位、科技练兵先进单位。
带头践行,让国防意识更浓
工作纳入心为先。任职以来,曹新平带领有关部门把国防教育纳入国民素质教育计划和各级党政干部培训内容中,在市属各级各类学校开设国防教育课程,市广播电台、电视台开办国防教育专题节目,市政务网设立国防教育专页,形成了市委、市政府“领唱”,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伴唱”,全体公民“大合唱”的国防教育新格局。
在曹新平的建议下,徐州市坚持把党政领导干部确定为重点教育对象,每年结合普法考核,对市、县(市、区)党政领导干部进行国防知识考核;把国防法规和国防知识的学习纳入各级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计划,纳入党校教学培训计划。每年的“全民国防教育日”,曹新平都要率领党政干部走上街头宣传《国防法》、《国防教育法》,向群众散发宣传资料,宣讲国防知识,解答市民提出的征兵、优抚安置政策等问题。
在曹新平的督导支持下,淮海战役“十人桥”、碾庄战斗烈士纪念馆、王杰烈士陵园等开辟为国防教育景点;2007年8月,淮海战役纪念馆新馆建成并免费向社会开放,先后有1000余万群众在此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成为全国有较大影响的国防教育场所。
统筹兼顾,让后备力量更强
曹新平经常讲,在新的形势下,我们要牢固树立国家安全利益高于一切的“安全观”、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同步观”、抓经济建设和抓后备力量建设两副担子一肩挑的“责任观”。
“思想准备不足,是军事斗争准备最大的不足。”去年10月,在市委、市政府和军分区党委联合组织的第一书记和国动委主任述职会上,曹新平通过抗雪救灾、抗震救灾实践,引导“第一责任人”树立大国防观、安全观。他动情地说:“我们要按现代战争动员需求挖掘驻地战争潜力,主动将国防动员建设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逐步建立‘立体化供应、全方位保障’的国防动员保障体系,推动我市国防动员建设向更高水平发展。”
“民兵预备役部队要紧贴信息化战争,以未来作战任务为牵引,不断深化组织调整和军事训练改革。”在曹新平的有力支持下,军分区组织专门力量对全市国防动员潜力进行了调查,并采取编组储备与非编组储备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人才储备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军分区还把海事卫星电话、多功能医疗救护车等先进装备纳入民兵装备系列和培训体系,建立和完善了平时训练、战时征用的运行机制,先后组建起自动化指挥、防化侦察消防、空中保障支援等对口专业分队,使民兵装备质量和战斗力水平大大提高。
曹新平时常告诫自己,作为国动委主任,一定要抓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协调发展。2007年9月,上级组织开展城市防卫作战网上演练。当时,曹新平正率团在外地招商引资,有工作人员劝他,现在招商工作这么难,不如把演练活动推了。曹新平却严肃地说:“招商活动以后还可以再搞,国防建设马虎不得。”于是,他连夜赶回徐州,投入到紧张的演练中。
“加大在高科技行业建立民兵组织的力度,不断提高民兵队伍的科技素质,是促进战斗力生成与提高的重要途径。”曹新平在去年“八一”座谈会上的一番深情讲话,至今让大家记忆犹新。他带领有关单位人员,深入科研院所、大中型企业进行考察论证,率先在科技含量高的徐工集团组建了民兵装备科技支前保障分队。去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这支分队奉命赴灾区参加救援,曹新平亲自作出征前动员,队员们在灾区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顽强作风,圆满完成了上级赋予的任务,被市政府、军分区联合表彰为“模范科技支前保障分队”。
尽心竭力,让拥军优属更实
曹新平在实践中得出这样的体会: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地方支持部队建设给钱给物、解决难题固然重要,但积极参与强军实践更为重要。
“作为市长、市国动委主任,有利于部队谋打赢的事要想方设法支持。”今年5月12日下午,曹新平率建设、规划、财政、国土、新城区建设指挥部、政府办等市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到军分区现场办公。本着特事特办、急事急办的原则,从土地划拨、资金筹措、设计方案、建设方式等方面对军分区军事指挥中心进行现场研究,形成方案,并责成相关职能部门在限定时间内完成相关报批、规划、审批手续。
在曹新平的倡议下,全市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广泛开展了“让现役军人在部队安心,让复员军人在安置上顺心,让军烈属在生活上舒心” 的“三心工程”活动。去年“八一”前夕,在曹新平的积极倡导下,全市驻军部队随军家属就业安置工作会议如期召开。会上发放了安置任务通知书,一次性指令安置207名随军家属,解除了驻军部队官兵的后顾之忧,总政机关总结转发了他们的做法。在曹新平的积极倡导下,军分区联合市教育局开展以“做军人子女成长导师和校园家长”为平台的拥军活动,在全市遴选1500余名校园家长和2600余名学科辅导老师,结对帮扶1500余名军人子女成长成才,取得了可喜成果。
“安心工程”励兵心。二炮某部副团职干部郭绍德转业回徐州,按照既定政策,他只能回原籍丰县安置就业。曹新平在听取汇报时,得知他是位获得多项荣誉的功臣,想在徐州市区安置。曹新平深知:部队建设的功臣安置好了,会激励一大片。于是,破例接收他到市里安置,还明确要求组织、人事部门将他作为安置重点。后来,郭绍德被安排进了民政局工作,他的家属也在市区安置了工作。提及转业干部的安置,徐州军分区政委蔡凡秀高兴地告诉笔者:“这两年,徐州市转业干部安置努力做到3个百分之百:百分之百相应实现个人意愿;百分之百进党政机关和条件好的事业单位;百分之百转业干部满意。这一切,都得益于曹新平市长等党政领导的真诚厚爱和关心。”
(刊于《人民前线》报 2009年5月19日第3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