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拥军花絮 | 双拥徐州 | 拥军历程 | 拥军视频 | 媒体报道 | 国防教育 | 政策之窗 | 月亮和兵 | 拥军图集 | 在线留言
网站首页 >> 国防教育 - “我的使命是走向战场!”

“我的使命是走向战场!”


国防教育  加入时间:2016/12/9 16:09:34  admin   点击:1512

   2011年6月30日,云南省中医院骨二科主任王琦的人生发生了一件大事:他光荣加入了预备役部队,成为云南某预备役师医院卫生三所预任所长,被授予预备役中校军衔。

 

   “就是从那一天起,我突然意识到,我的生命从此被赋予一种更加厚重的使命:走向战场,为国防和军队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回忆起刚入队的情景,已是云南某预备役师医院预任副院长的王琦庄重地说。

 

  

 

  

“连续奋战,这是战场的需要。”

 

     2012年9月,刚加入预备役部队一年多,“9·7”彝良地震救援来了。这是王琦加入预备役后第一次以军人身份参加的救援行动。

 

   当晚11点左右,王琦跟随云南省卫生厅专家组到达了彝良县医院,立即开展救援工作。“一夜没睡,直忙到第二天下午4点多,才蹲在医院的墙根上打了个盹。”

 

   据后来统计,首期救援的8天时间,他们接诊了280余名伤员。

 

   “好像是上天安排对我军人品格的一次考验!”回忆起那段没日没夜的往事,王琦笑着说,“当时也是特别累,但我想,我是个军人,当任务来临,连续奋战要是扛不过去,还怎么胜任战场的需要?”

 

   胜任战场的需要,这是王琦思考问题最直接的出发点。

 

   九月的彝良,酷暑、闷热。当地一种“小黑虫”肆虐横行,一咬一个包,还流黄水,给救援官兵的健康带来极大威胁。王琦得知这一情况后,抽空给官兵送来了他亲手调配的“大锅药”,以及清凉油等外用药品,有效消除了虫害的威胁。

 

   救灾回来,各级忙着总结经验,王琦却向师领导请战:“从创伤治疗的角度看,一些官兵的救援技能还比较薄弱,我想为他们补上这一课。”

 

   为此,他邀请军地有关领导,到云南中医院专题开展了一次“震后生命救援”课题研究。又通过电视会议系统,先后进行了三次专题讲座,为全师官兵讲授对震后伤残人员如何施救。

 

   “这些知识,战场上都用得着。”王琦说。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王琦的努力,不久就看到了“回报”:2014年“8·03”鲁甸抗震救援,该师官兵从倒塌的废墟里成功救活一名受伤严重的灾民。“要不是官兵在救援过程中措施得当,他极有可能遭受二次伤害。”被救灾民的家属说。

 

  

 

  

“零后送,这是对我最高的褒奖。”

  

 

   2015年8月,预备役师转战千里,参加原成都军区联演联训,这是该师参与的第一次全过程、成系统、近似实战的战术研练,第一次高层次、大规模、高海拔的联合演习,第一次多路况、远距离、超强度的连续机动,第一次全员额、全实装、整建制的实弹考核。他们不仅圆满完成了任务,还成为此次演习中唯一实现参训官兵“零后送”的一支部队。

 

   第一次参与高原高寒环境联演联训,实现参训官兵“零后送”有多不容易,全程参与这次演习负责卫勤保障的王琦心里最清楚。

 

   上高原前的两个月适应性训练期间,王琦作为卫勤保障组长,却主动提出参与作训部门负责的训练计划的制定,提出开展适应性针对性训练的具体建议,并为官兵开办“高原病的防治”“高原高寒环境战场救护”等讲座,教育官兵在参加适应性训练的同时,掌握相应的防护技能。

 

   “高原上,首先要防感冒,因为感冒再加上高原反应,极容易引发肺水肿。”王琦告诉我们,为了预防感冒,官兵们一个多月没洗过沐浴澡,只能趁天气好时,局部擦洗一下。

 

   上高原后,王琦坚持每天等官兵训练回营后,抽出一点时间到每个帐篷挨个儿给官兵量体温、吹肺活量仪,检查巡诊,确保一有异常,就能及时得到专业处理。他有时候还会半夜去查铺。“因为高原含氧量低,昼夜温差大,帐篷内人员密度大,万一发生意外我来处理更有经验。”

 

   开送水车的小邓,有天晚上向来巡诊的王琦报告说:“心慌、头晕。”王琦认真问诊检查后,立即给他开药、吸氧。考虑到小邓独自一人睡在车上,王琦在仔细告知小邓若有不适如何发出求救信号后,还特意交待不远处的岗哨,要求每班岗哨留神关注小邓是否有紧急情况。

 

   正是凭着这样一股认真劲,参训380余名官兵演习全程未出现一人“非战斗减员”,实现“零后送”。“演习就是打仗,卫勤保障就是保战斗力,‘零后送’,这是对我最高褒奖。”王琦说。

 

  

 

  

“战场救护,这是系关生死存亡、战场胜负的课题。”

 

     2015年10月底,昆明某训练基地,预备役师首次为作战部队代训新兵。刚刚从高原返回不久的王琦又接到任务:为新兵开展战场救护技能培训。

 

   “止血、包扎、固定、搬运、通气复苏技术,‘五大战伤救护技能’,样样都不简单。”王琦说,“但比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有战场意识。”

 

   现在的新兵,不少都有驾照,学过一些急救知识。但王琦的教学还是紧紧吸引了他们全部的注意力:“日常事故急救与战场救护有本质的不同。比如说搬运,战场搬运伤员,除了要照顾伤情,更要‘照顾’敌情,没有敌情意识,不仅救不了战友,自己还会白搭一条命。”

 

   “脱离战场环境谈战场救援,那是要送命的!”王琦的教学,不仅赢得新兵的称赞,新训干部骨干也纷纷表示:这堂课让他们获益良多。

 

   “战场救护,这是系关生死存亡、战场胜负的课题,值得好好研究。”2015年底,由王琦牵头负责申请的“云南省中医应急救援技能培训基地”在云南省中医院挂牌成立。王琦设想:以培训预备役官兵为基点,向应征青年、大学生、志愿者,逐步向全社会扩散,把应急救援技能变成每个人的基本生活技能。

 

   为进一步适应战场的需要,王琦带领的研究生学术团队还运用中医的思想和技术钻研出“一针、一指、一药、一法”简易应急救援法。“一针”是指针灸;“一指”是指手指,即按摩穴位;“一药”是指一些常见的可用于急救的草药、中药;“一法”是指简易方法。

 

   “这套方法尤其适用于战场救援,下一步,我们要大力向部队官兵推广。”王琦说完,抬眼望向窗外的天空,眼神里写满了坚毅和希望。

 

  

 

   (云南省玉溪市 陆化员)

版权所有 © 曹迎军倪振娥夫妻拥军网 站长邮箱:cndazhou@163.com [技术支持:中国邳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