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献是作人的美好品德,是人与人之间特殊的关爱,也是人生的一种至上境界。奉献给别人带来的是无私帮助,给自己留下的则是快乐与欣慰。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奉献传承的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更是一种心胸的豁达。和谐社会需要相互理解,和谐社会更需要无私的奉献。曹迎军与倪振娥夫妇就是这样关爱社会,关爱子弟兵,乐于无私奉献的一对拥军夫妻,他们情系国防,倾情拥军的行动,让爱在无私奉献中得到了无限拓展和延伸……
在江苏徐州古运河畔的邳州市,曹迎军与倪振娥这对拥军夫妻的事迹,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夫妻二人致富不忘子弟兵,倾情拥军固长城,留下了许多拥军佳话。二十多年来,由夫妻二人创办的拥军客运公司始终如一地坚持自己最初的承诺:对所有的现役军人、老复员军人、残疾人乘车一律免票。每逢“八一”、中秋、春节等节日,夫妻二人都会带上事先准备好的慰问品和慰问金到各地部队去慰问子弟兵,北到雷锋生前所在部队,南到厦门海防部队,他们上高山,下海岛,足迹遍布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许多军营里都留下了他们与官兵促膝交谈的身影。他们带去的是邳州老区人民的深情厚谊,留在军营的则是夫妻二人对国防事业的满腔真情。
根在心里 爱由心生
曹迎军与倪振娥夫妇的拥军情结源于一次偶然的意外事故。
二十多年前,苏北地区农村的生活还非常艰苦,由于家中兄弟姐妹多,结婚成家后的曹迎军只分得了一间牛屋和几亩薄地。人穷志不能短。为了生计,曹迎军与新婚的妻子倪振娥像闯关东一样从邳州来到了徐州城,满心希望能在这里找到一点挣钱的机遇。他们卖过鸡蛋,贩过鱼,饿急的时候也伸手向人要过饭。看到新婚的妻子和自己吃苦受罪,连顿饱饭都吃不上,曹迎军心如刀绞,堂堂男子汉也不由得流下了眼泪。善良的妻子则耐心地开导他:“世上还是好人多,在我们困难的时候不是还有人帮我们吗!现在虽然苦一些,但是只要我们努力去做,好日子一定会到来的。”
为了谋生,早一点摆脱贫困,曹迎军向邻居借了一辆平板车,与妻子一起每天早出晚归,拉着上千斤的煤炭往返于邳州和徐州之间。有一天晚上,天上下着小雨,夫妻二人正在回邳州的路上,当他们走到解台闸附近的陡坡时,由于天黑路滑,加上饥饿疲劳,一不留神,连人带车一起翻进了路旁的沟里。这时,正巧一辆军车路过,车上的解放军战士听到了他们的呼救声,把他们救了出来,又送到了附近的医院,并代付了医药费,看到他们脱离了危险,才悄然离去,连姓名也没有留下。曹迎军回忆说:“当时天很黑,又下着雨,我被压在车把下面,妻子倪振娥被压在后面,都无法动弹,只能用嗓子喊,要不是路过的解放军战士,我们夫妻俩的命恐怕就没有了。从那时起,我们夫妻俩就立誓一定要好好报答解放军。”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曹迎军和倪振娥夫妻二人不管做什么事,首先想到的就是解放军,他们把解放军当作了自己的恩人,报恩的誓言已经在他们的心里扎下了根。后来他们在菜市场做屠宰家禽的生意,只要碰上解放军和军属,就坚决不收费。虽然这只是几毛钱的小事,但是夫妻二人却能为有机会报答解放军而感到无比欣慰。
天道酬勤。但是致富光靠勤奋还不够,还要有创业创新的思想和敢想敢干的勇气。上世纪80年代末,曹迎军和倪振娥夫妻二人决定筹资买车搞客运营业。他们东借西凑,好不容易才把新车买了回来。虽然当时他们对买新车还是买旧车的问题有着很大的分歧,但是当新车上线开始营运时,他们却有一个共同的认识,那就是对解放军的钱绝对不能收。于是,从开始跑营运的第一天起,他们就在自己的车前挂上了一个“拥军服务车”的牌子,并郑重承诺:所有现役军人、老复员军人、残疾人乘车一律免票。他们当时可不是钱多得没地方花,而是身上还背着好几万元的借款,并且他们刚刚开始搞客运,自己也不知道生意会做成什么样子,所以许多人对他们的做法都感到很不理解。但是他们夫妻二人却说:“解放军是我们的救命恩人,哪怕生意赔了钱,我们也不能收解放军的钱!”
有一天晚上,曹迎军正在徐州火车站等客人,一位从福建来的老人手里拿着个信封不停地在向行人打听,但是老人一口闽南话谁也听不懂。曹迎军看出来老人是在问路,便急忙走过去询问。老人说的话曹迎军也听不懂,可他看到老人手里的信封是一个部队的信封,上面有部队番号,却没有具体地址。曹迎军想,不妨带老人到徐州警备区去问一下吧。然而他们到警备区一问才知道,这个部队在徐州城郊的拉梨山,路很远,晚上已经没有车,关键的是曹迎军也不知道这个拉梨山在哪里,只知道在城西南方向。尽管这样,曹迎军还是没有放弃。他调转车头,回到火车站,把自己车上好不容易接到的客人全部转给了别人,自己则带着老人向城西南方向驶去。通过反复地询问,曹迎军才终于弄明白老人是从福建来的,是到部队看儿子来的,火车晚了点,儿子也找不到了。曹迎军带着老人走一路摸一路,找到部队的时候已经到了下半夜。父子见面自然感激不尽,他们硬要塞给曹迎军两百块钱作为补偿,可是曹迎军却指着自己车上的牌子,谢绝了他们的好意,一分钱也没收就走了。
在讲这个故事的时候,曹迎军笑着说:“那时候条件不好,不像现在,可以用手机联系一下,不行打辆车也可以。那时候这些都没有,连路灯也没有,路也很不好走。虽然忙活一晚上一分钱也没挣到,但是在把老人送到部队回来的路上,我的心里却比挣了大钱还高兴。”
正是凭着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和热情的服务,曹迎军与倪振娥夫妻俩的客运生意也越做越红火,人们管他们的“拥军车”叫“雷锋车”,他们的客运车辆也从原来的一辆发展到两辆、三辆,现在更是发展到拥有上百辆客运车辆的拥军客运公司。
心系子弟兵 真情洒军营
富裕起来的曹迎军和倪振娥夫妇没有忘记他们当初立下的誓言。他们说:“我们都是从苦日子里熬过来的,现在党的政策好,靠我们自己的劳动有了拥军的资本,能够为亲人解放军做点实事,献点爱心,我们觉得心里很踏实。”他们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每年“八一”、春节等节日,夫妻俩都要到驻地武警中队、消防中队、人武部、“王杰班”等部队去慰问,他们早早地就会把慰问品和慰问金准备好。每年老兵退伍时,他们都要给老兵准备“礼物”。2000年,曹迎军和倪振娥夫妇被邳州武警中队聘为名誉指导员。从那以后,他们便把中队当作了拥军基地,帮部队买粮、买菜,为部队添置了电脑和科技图书,他们还在中队设立了“爱警习武奖”,鼓励官兵们刻苦训练,建功警营。
在政府和人武部领导的帮助下,曹迎军和倪振娥夫妇的拥军意识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不再是单纯的感恩思想,而是上升到了整个国家的国防建设。他们先后把自己的二个儿子和一个女儿都送进了军营,为国防建设尽一份责任。每年征兵工作开始时,他们都是最活跃的宣传分子。他们主动走上街头深入每个宣传点,用自己的拥军感受、对军队和军人的了解,以及自己孩子到部队锻炼成长的经历,鼓励广大适龄青年积极响应祖国的召唤,踊跃报名参军,报效祖国。每次送兵的时候,夫妻俩再忙都要赶过去,亲手为新兵戴上大红花,送上学习用品和他们精心挑选的书籍,鼓励他们安心军营,好好学习,刻苦训练,争取早日立功,为家乡父老争光。
一次,有一名从部队探家的士官来徐州转车,不料途中钱包被偷走了。正当他焦急万分的时候,倪振娥来到了他面前。经过询问,倪振娥了解到,这名战士家在山东农村,父亲患重病,他凑了点钱就匆匆赶回来了,没想到在火车上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倪振娥听后二话没说,把这名战士带回了自己的家,为他做了可口的饭菜。待小战士吃完了饭,倪振娥拿出2000元钱对他说:“阿姨手里也没有多少钱,这点钱你拿着,先回去给父亲看病。”小战士开始死活不愿意收。在倪振娥的再三劝说下,泪流满面的小战士才勉强同意收下。倪振娥说:“我的命也是解放军救的,你也就是我的亲人。”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国防教育的宣传,曹迎军和倪振娥夫妇不仅要求公司的每台车都要挂上“拥军服务车”的显著标志,而且车上还要循环播放革命战争影视片、国防教育宣传片、军旅歌曲,配有《中国国防报》、《环球军事》等报刊,使乘客在旅途中能够随时接受国防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国防观念。一次,夫妻俩在拥军慰问时,遇到了徐州军分区的领导。军分区领导希望他们的国防教育宣传能够再进一步拓展。“拥军服务车”宣传国防只能是车开到哪宣传到哪儿,怎么才能宣传得更广泛呢?夫妻俩想了很久。“为什么不做个拥军网站呢?”女儿曹恒的建议让两人眼前一亮。的确,在信息化的时代,网络无疑是宣传国防教育的最佳载体。可是网页设计和维护对于他们这对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夫妻来说并非易事。于是,女儿接过了国防教育的“接力棒”,当仁不让地成为了拥军网的版主。徐州军分区和邳州人武部还主动为他们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大量的国防宣传资料。没过多久,“曹迎军倪振娥夫妻拥军网”就完成了。进入网页,“关心国防就是关心自己,建设国防就是建设家园”和“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居安思危有备无患”的宣传标语不断滚动,国防法、全民国防教育法、征兵条例等法规尽收眼底。江苏省副省长、徐州市委书记徐鸣点击网站后说:拥军网站的开设,拓展了全民国防教育的渠道,开设网站的本身,也是进行国防宣传的一个好方法。
爱,在无私奉献中延伸
随着事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曹迎军和倪振娥夫妻俩的拥军视野也在不断拓宽,拥军已经成为他们全家人的共识。他们每年都有拥军规划,遇到问题就开家庭会来集体讨论研究。每年的“八一”、中秋、春节等节日,夫妻俩都会带上慰问金和慰问品到各地部队去慰问。武警北京总队钓鱼台国宾馆警卫队、解放军三军仪仗大队、“雪豹突击队”、北京武警礼炮中队、雷锋团、厦门海防某师……天南海北的军营里都留下了他们夫妇俩的拥军足迹。
曹迎军和倪振娥夫妻俩曾先后两次到雷锋生前所在部队慰问,为部队官兵送去了价值5万多元的慰问品。雷锋生前所在连第十九任指导员李治英为他们介绍了“雷锋班”的建设情况,陪同他们参观了雷锋纪念馆。看着一件件朴素的遗物、一篇篇充满奉献精神的日记,曹迎军夫妻激动不已。他们说:邳州是一个革命老区,也是王杰牺牲的地方,我们将继续弘扬雷锋和王杰精神,坚持用他们的精神建设一流的车队,为国防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曹迎军和倪振娥夫妻被“雷锋连”聘为名誉指导员,他们共同签订了共建协议。临行前,李治英代表“雷锋班”向曹迎军和倪振娥夫妻赠送了题有“千里播洒拥军情、万载弘扬雷锋事”的锦旗。
2003年7月,淮河流域遭遇特大洪灾,驻徐某集团军奉命奔赴抗洪抢险一线,广大官兵在抗洪前线的英勇壮举感染了曹迎军夫妇。他们冒着大雨,专程前往淮河流域抗洪一线,慰问奋战在那里的解放军指战员,为他们带去了价值两万多元的慰问品。曹迎军和倪振娥夫妇的到来,使全体官兵深受鼓舞,为夺取抗洪抢险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2006年7月,曹迎军和倪振娥夫妇收到了一封来自西藏阿里军分区的感谢信,军分区司令张建胜,政委潘武俊代表分区全体官兵向他们表示衷心地感谢,感谢他们的拥军真情。原来,曹迎军和倪振娥夫妻俩有个习惯,就是每天都非常关注《新闻联播》和七频道的《军事报道》,他们看到驻守边疆的官兵那么辛劳艰苦,心里面就感觉到有些不安,心想一定要为他们做点什么。于是,第二天他们购买了价值近10万元的衬衫,寄给了驻扎在世界屋脊阿里高原的某部官兵。战士们说:“我们收到的不只是一件衬衫,还有一颗滚烫的心。”
2007年11月,一篇题为《塞外兵哥欲捐肝救父,明理父亲却严词拒绝》的报道引起了曹迎军和倪振娥夫妻俩的注意。徐州籍现役军人周佑生为挽救父亲生命,准备捐肝救父,但是却被重病的父亲严辞拒绝。这篇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曹迎军和倪振娥夫妻俩得知消息后,立即赶到了周佑生父亲的病床前,向这位令人尊敬的军人父亲致意,并捐赠了3000元钱。他们说:“我们深深为您心系国防事业的义举所感动,您是我们徐州双拥模范城的骄傲,是我们学习的榜样。”病榻上的周父缓慢地伸出手与曹迎军相握:“我从教30多年,头等大事就是教育学生热爱祖国。我的病情再重,也绝不能拖孩子献身国防的后腿啊。”曹迎军嘱咐周佑生安心在部队服役,有困难我们一起来承担。
2008年1月,曹迎军和倪振娥夫妻俩专程前往北京,看望慰问了担负奥运会主会场警卫执勤任务的武警官兵。“八一”前夕,他们又赴京看望慰问了执行奥运安保任务的中国武警部队“雪豹突击队”。“雪豹突击队”将一面题有“军民同心齐努力、共创和谐大警营”的锦旗赠送给他们,并聘请他们为十中队名誉指导员。武警北京总队副参谋长王宝法说:“在奥运安保进入决战阶段,夫妻俩专程来慰问部队,这种‘视国防建设为己任、把子弟兵当亲人’的精神,十分可贵。”
今年3月,当曹迎军和倪振娥得知我国海军将派军舰参与索马里海域护航任务时,他们立即表示:我们虽然不能去索马里打海盗,但是我们的亲人解放军走到哪里,我们就要慰问到哪里,我们也要为他们出一份力。于是,第二天他们便购买了价值一万多元的T恤衫,寄给了即将执行任务的海军某舰艇部队。
国难当头,共产党员应当往前冲
在曹迎军的家中,不仅曹迎军和倪振娥是党员,他们的两个儿子还有女儿都是党员,所以,他们的拥军思想非常统一。家里虽然有这样一个庞大的客运公司,可他们的生活依然十分节俭,孩子们也从来没有向曹迎军和倪振娥要过什么房子、车子类的东西,每次拥军行动有时还要把自己的工资垫付出来。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当曹迎军和倪振娥夫妻得知消息后,立即停下了手中的工作,召开家庭紧急会议。大家七凑八凑,拿出了48000元现金,买了一些食品和矿泉水准备晚上就出发去灾区慰问抗震救灾的子弟兵。可是在谁去谁留的问题上却产生了分歧。考虑到安全问题,此次出行只局限于自家人,这一点大家都认同。曹迎军提出两个儿子只能带一个去,但是倪振娥却坚决不同意。她说:“我知道路上不安全,这更需要有个相互照应。我们这是去做正事,没有必要想什么后路,如果真要是有什么意外,我们一家人死也要死在一块儿。”最后他们决定,让女儿留守看家,他们夫妻和两个儿子带一辆车过去。5月13日凌晨两点,他们一家人开车上路了。
曹迎军的两个儿子都曾在部队锻炼过,心理素质还算过硬,他俩一路上轮流替换,马不停蹄地向灾区赶去。但是从邳州到四川的路到底有多远?他们不知道。他们一家人从来没有去过四川;路途上到底有多危险?他们想过,但是却远比他们想象的困难得多。曹迎军和倪振娥回忆说,那天晚上他们从郑州转西安,一路向四川赶。进入山区后,一路上隧道很多。由于当时余震不断,进了隧道就特别担心。因为路线不熟,他们还走了许多冤枉路。尤其是快到灾区时,路就更难走了,头上是摇摇欲坠的巨石,车边上就是几百米深的沟壑,他们的车子刚过去,后面的巨石就滚落下来了。当时曹迎军急得直冒汗,而倪振娥却异常冷静,她不断地给儿子递毛巾擦汗,告诫儿子一定要集中注意力。她对大家说:“我们现在没有回头路,只有一直向前冲。”经过连续27个多小时的奔波,他们一家4口终于赶到了都江堰市。在第一时间赶到都江堰市参加抢险救灾的武警成都指挥学院的官兵看到来自邳州的拥军慰问车,又是惊讶,又是欢喜,路旁的战士们都情不自禁地向他们敬礼。曹迎军和倪振娥说,当时他们看到这种场景非常激动,那种激动的心情不亚于在三军仪仗队看到举手向他们敬礼的士兵。
到达都江堰灾区后,曹迎军一家人受到了官兵们的热烈欢迎。武警成都指挥学院的首长说:“你们是在第一时间赶到灾区慰问的家庭慰问团,你们带来的不仅仅是物资上的支援,最重要的是精神上的鼓励,相信有你们和全国人民的支持,我们一定能够战胜灾害,夺取抗震救灾的胜利。”临行前,曹迎军和倪振娥夫妇要求将两个退伍的儿子留在灾区,和官兵们一起参加抢险救灾,部队首长考虑到回邳州路途遥远,他们夫妻二人不安全,婉言谢绝了他们的请求。
5月16日晚,刚刚回到邳州,曹迎军和倪振娥夫妻便召集公司所有员工,向他们转达四川灾区的情况,动员全体员工向灾区人民献爱心,他们带头捐款5000元,公司员工积极响应,踊跃捐款。中央电视台《和平年代》栏目关注汶川大地震特别节目专门报道了他们一家赴四川拥军慰问的事迹。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今,拥军工作已经完全融入了曹迎军和倪振娥夫妻俩的生活,他们时时刻刻都在想着拥军,想着如何把拥军工作做得更好。他们说:“拥军工作是党中央的号召,全民都要支持国防,将来我们老了,我们的儿子、孙子一样要拥军。” 曹迎军和倪振娥夫妇用无私的奉献把真情和大爱在绿色军营中无限延伸,我们也衷心地希望他们的拥军接力棒能够一代又一代地传下去。